在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中,總是會聽到「泡沫」這個詞,那麼泡沫到底是什麼?又該怎麼分辨呢?
內容目錄
什麼是金融泡沫?
先來說說為什麼是泡沫好了~眾所周知,泡沫的特徵就是外表華麗但內在空無一物,一戳即破!
形容的就是「虛幻的榮景」。
在金融上,泡沫指的就是沒有內在價值的資產,或是指價格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的金融商品。
看不懂嗎?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iphone一支大約3萬元左右。

出於某種原因,市場價格炒作到10萬元一支。
但iphone依然是iphone,並沒有變(內在價值並沒有提升)。
所以,一支iphone真的值10萬元嗎?明顯不是!
這時我們就會稱這個商品已經產生泡沫了!
金融泡沫的特徵
上述的例子是非常明顯的,但現實世界的泡沫其實不這麼好分辨。
因為各種商品都有其擁護者…(iphone就算賣10萬元,也會有人說這是合理的)
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怎麼理性的去分辨一個金融資產是不是已經泡沫了?
資產價格過高
第一個特點就是價格過高,就如同iphone賣10萬元一樣,價格已經高得離譜了。
但在現實中,我們要如何知道高得離譜呢?
要知道人其實是很難做到完全理性的,常常會被價格迷惑,牽著鼻子走。
那麼怎麼做呢?
那就是
「先不要看價格,自己去給定價」
時常訓練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讓你避開許多的泡沫資產!
以iphone來說,先不去看價格,心中先給一個你「願意購買的價格」,然後在跟「售價」作比較。「願意購買的價格」>「售價」; 那麼這個商品是沒有被高估的。
「願意購買的價格」<「售價」; 那麼這個商品是有被高估的。
比如你「願意購買的iphone價格」是2萬元,那麼10萬元的售價很明顯是你不願意付出的價格。
簡單說就是你必須心有定見,不隨意的隨價格起舞。
只有iphone售價在2萬元以下時,你才會購買!

沒有基本面支撐
但說到股票這樣的金融商品又該怎麼判斷它的價格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股票要想知道它合理的價格,就是使用它的基本面來做判斷。
也就是從獲利去反推股票的合理價格。
這個過程就叫做「估值」。估值的方法有很多,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現金流量折現…等等。
那麼沒有基本面的資產(Ex.不賺錢的公司)就很難給出估值。
它的股價也很難有所支撐。
因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到底是潛力巨大的投資還是壁紙,無從判斷!
所以才會說「沒有基本面支撐的股票,千萬不要去買它」。
歷史上的泡沫事件
歷史上最有名的泡沫事件莫過於鬱金香泡沫了。在17世紀時,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要價6700荷蘭盾。

而在當時,一名工匠的年薪約為250荷蘭盾。
這是多麼的荒謬?
雖然現在回頭看我們都知道這整個事件的荒謬程度。
一朵花怎麼可能值這麼多錢?
但請千萬不要笑,因為人類總是會重蹈覆徹的。
每個世紀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泡沫事件,我們這個年代也不例外。
屬於我們時代的泡沫
說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泡沫事件,那就是虛擬貨幣。
在卡爾看來虛擬貨幣就是一場21世紀最大的泡沫事件。

不可否認區塊鏈技術有其實用性和對社會經濟價值的貢獻。
但說到1枚比特幣可以換取50000美元,屬實荒謬了!
我知道說到這可能很多人不同意。
但就像我上述所說,任何泡沫都有其擁護者。
就像17世界的鬱金香價格漲到6700荷蘭盾時,誰敢質疑它呢?
只有在回頭看時,人們才會說:「這很明顯是個泡沫吧!」
泡沫經濟什麼時候破裂?
泡沫一定會破裂嗎?
從歷史的經驗,是的!
是泡沫的話無可避免的最終命運都是一樣的。
不管是鬱金香泡沫、2000年的網路泡沫,還是2008年的次貸泡沫都是一樣的結果。但遺憾的是,沒有人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破裂。可能持續10年、20年,也有可能幾個月就破裂。
但泡沫終究會破裂。
資產分兩種?
要避開泡沫資產其實還必須知道資產有兩種區別
生產性資產與非生產性資產
生產性資產
生產性資產就像是股票、房地產、債券這類的資產。
巴菲特稱這些資產為「現金奶牛」。就像是你買了一頭牛,它會持續為你生產牛奶。
你擁有了這些資產,它就會持續為你賺進現金。
這種持有就可以賺進更多現金的資產,我們就稱之為「生產性資產」。
非生產性資產
那麼非生產性資產呢?
貨幣、黃金、虛擬貨幣、古董…
這類雖然都稱為資產,但很遺憾的他們都是「非生產性資產」
因為你不會因為持有美金,就可以生出小美金。
也不會因為持有黃金,就生出小黃金。
這類商品,你只能賺賺價差。
長期持有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
只要你懂得分辨其中差異,你就可以避開許多的金融泡沫了~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噢對了,卡爾正在籌備一堂專為你準備的美股投資課程「美股價值投資商學院」
這是一堂手把手帶著你從美股開戶,基本觀念,股票分析到實際獲利的課程!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你的投資生涯,這將會是你最好的一次機會!
如果你對於這堂美股投資的線上課程有興趣的話,就趕快加入等候名單 吧~我將通知你關於這堂課的詳細資訊。